28日上午10点,济南召开全市第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89亿元,同比增长7.0%,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
前三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稳、动能转换快、发展质量好、平台载体强、发展环境优、民生事业实”的特点。
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89亿元,同比增长7.0%,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居全省第2位。进出口总值增长14.6%,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居全省第5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7.4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居全省第1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
动能转换成效显著。重点产业增势良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8%,5A级物流企业达到14家,旅游收入增长12.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8%。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全国首个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态基地和生态联盟正式成立。120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工程),居全省首位。优质项目加快建设。10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92.6%。83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已开工72个,完成投资245.7亿元。270个市级重点项目已开工266个,完成投资2328.5亿元,年计划完成率达到77.6%,其中48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消费拓展取得新进展。限额以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25.4%,万象城开业提供新的消费体验。“泉城夜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优选投融资项目。
分配格局继续优化。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比重80.2%,居全省第3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地域税收增长29.1%,科研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9.4%,新税源培育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效益稳步改善。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8%,利润率5.3%,较上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市属国有企业资产增长13.1%,营业收入增长10.8%,利润增长8.4%,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与上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较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均达到全年计划要求。
区域统筹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7%,济莱高铁开工建设,遥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正式获批。轨道交通3号线投入试运行。济南西环高压天然气管网工程66.6公里全线贯通。重点载体建设提速。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累计引进高端优质项目34个,中科院工热所济南分所及20MW燃机等第二批22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建成招生,36家基金机构入驻基金大厦。内陆港中央高端物流集聚区1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县域经济工作力度加大。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支持平阴县、商河县、莱芜区、钢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国家级玫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历城区莓丽谷等3个示范区列入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长清区国机铸锻入围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乡村振兴推进良好。105个乡村振兴样板村和100个示范村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市级以上农业示范经营主体达到1913家,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率提高到45.6%。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提升成效明显。新搬迁腾退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6家。10个省控以上河流考核断面全部实现水质达标。拆除违法建设2618.2万平方米,建绿透绿72.6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67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在泉城全办成”改革全面展开,9月末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06.4万户,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达46.6%,居全省第1位。双招双引成果丰硕。实际使用外资11.4亿美元,居全省第2位。认定总部企业135家,中铁建、阿里巴巴等36个总部项目注册落地,法国拉加代尔、日本住友商社等18个世界500强项目签约落地。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20家,新增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新建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机构40家。开放发展水平提升。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新注册企业近1000家,全国首个泛北方区域性签证中心开始试运营,32国签证申请中心入驻。新开通国际(地区)航线7条,欧亚班列开行113列,运送货值增长720.2%。
民生福祉稳步提高。财政支撑保障有力。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9.9亿元,同比增长4.2%,民生支出比重达到79.3%。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开工产业扶贫项目71个,已完工47个,通过扶贫专岗安置贫困群众1.3万人。黄河滩区迁建全面展开,首个整建制迁建社区平阴县东阿社区正式搬迁。社会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23所,72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发放电子健康卡185万个,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97处。开工棚改项目45611套,完成全年任务的102.7%,建成19130套。举办文化惠民活动545场,荣获中国十佳数字阅读城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64.4%,死亡人数下降20.5%,扫黑除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各类风险隐患得到妥善化解,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民生实事落实有力。20件民生实事中,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菜篮子”直通车进社区等6件已经完成,其他14件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据了解,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下一步,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咬住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不放松,以拼的姿态推进工作,在强力发展、稳定预期、对上争取、扩大内需、逆势上扬、有效投入、提升竞争力、和谐发展、社会治理、务求实效上用心用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为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我市加大投资工作力度,成立投资运行指挥部和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截至9月底,全市270个重点项目开工266个,开工率98.5%,完成投资2328.5亿元,年计划完成率达到77.6%,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连城数码港、世纪开元智能印刷中心等48个市级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目标。
分项目类型看,187个实体经济项目开工184个,开工率为98.4%,完成投资1441.3亿元,年计划完成率74.2%;83个城建项目开工82个,开工率98.8%,完成投资887.3亿元,年计划成率83.9%。
从区域分布看,区县负责推进的228个重点项目开工226个,开工率99.1%,完成投资1945.3亿元,年计划完成率79.5%,高于全市平均进度1.9个百分点。其中章丘区、历城区、济南高新区、历下区、槐荫区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钢城区、商河县、槐荫区、济阳区、长清区、济南高新区、章丘区、天桥区年计划完成率超过80%。谢谢。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都在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作为,全力克服经济下行持续影响,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总体稳健。支撑经济平稳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业实现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高于全省4.9个百分点。这个速度虽然和上半年比出现回落,但放在全省看,增速仍位居前列。从主导行业看, 41个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1.2%,较1-8月增加1个行业,增长面扩大2.4个百分点。六大重点行业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中流砥柱作用,实现增加值增长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59.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十强产业”中涉及规模以上工业的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8.5%,较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8.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7.9%,分别较上半年提高1.5、1个百分点;高端化工产业增长1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
二是服务业增长强劲。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66.8亿元,总量已超过青岛,居全省第1位,增长11.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支柱行业发展稳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增长1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5.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8%。
三是建筑业持续向好。建筑业总产值2290亿元,增长20.5%,快于全省增速10个百分点;签订合同额6660亿元,增长19.7%; 15家特级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394亿元,占全市产值比重超六成,增长24.1%。
四是消费升级换代明显。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限额以上单位网络零售额增长25.4%。消费者对品质的提高和升级类商品的需求增长较快,金银珠宝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电类商品分别增长22.4%、73.9%和13.6%。
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直接关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今年以来,我市紧盯“黄河滩”,全力以赴推进外迁安置、护城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四大工程建设,并取得了明显进展。截至目前,8个外迁安置社区593栋安置楼已主体封顶592栋,完工60栋,封顶率99.8%,首个整建制迁建社区平阴县东阿社区正式搬迁,10月26日长清区归德社区一期工程搬迁入驻。护城堤工程3个区县段已完成施工招标,长平滩区护城堤工程全面动工。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已完工90%,剩余村台已基本完成招标工作并陆续进场施工。临时撤离道路工程已改造完成165.1公里,占总工程量的76.6%。
下一步:一是抓好工程进度。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完成滩区迁建任务目标,加快8个外迁安置社区建设并组织群众有序搬迁,建成33.8公里长平滩区护城堤工程,改造完成54个旧村台和215公里临时撤离道路,圆滩区群众的“安居梦”。二是抓好工程质量。按照规划、设计、招标、建设、监理、验收“六统一”要求,督促区县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监管,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三是抓好产业培育。将滩区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用足用好各类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滩区迁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四是抓好外迁社区管理。督促区县谋划和完善村规民约、物业管理、社区配套设施管理等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社区管理。谢谢。
今年以来,全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和市场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从房地产开发数据看,前三季度完成投资1225.9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住宅投资894.9亿元,增长19.1%。住宅投资中,90平方米以上住宅完成投资占比为89.6%,较去年同期提高了5.1个百分点,反映出济南房地产市场以改善型需求为主。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15.1%,其中住宅待售下降25.5%,去库存情况比较好。
从房价数据看,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有所回落。8月份,我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2%,9月份,环比下降0.4%,同比上涨6.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从4月份出现下降,9月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1%。预计未来济南房地产市场将保持理性发展,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不会大起大落。土地供应持稳,入市充足,商品房供需也将保持较为平衡的状态,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出台后,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开展政策宣传和企业申报认定等工作,不断加大政策落地执行力度,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企业服务,增强了总部企业在我市扎根创业的信心和参与我市经济发展的热情。一是总部认定提速增效。截至目前,全市总部企业认定数量达到135家。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分别为67家、50家和18家,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合计占比一半。从行业分布看,金融业57家,主要是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机构省级总部,批发零售业18家,制造业14家,建筑业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贡献12家和10家总部企业。从区域分布看,历下区38家、高新区33家、市中区30家、历城区17家、槐荫区6家、天桥区5家、章丘区4家、济阳区平阴县各1家。目前已有13家总部企业申请总部政策奖励,30余名总部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申请认定为总部经济领军人才。二是总部招引精准推进。聚焦央企总部和跨国公司,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两场高规格招商活动,签约项目79个,投资总额2522亿元。法国拉加代尔、日本住友商社、韩国电力、德国思爱普等18个世界500强项目落地,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同期。中铁建、中电建、中商惠民、阿里巴巴等36个总部项目注册落地,另外还有50余个总部型项目正在加紧洽谈推进。谢谢。
从宏观形势看,下一阶段世界经济大概率还会延续放缓的趋势,但从我市来看,有利支撑因素比较多。
一是新动能快速聚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9.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占全部比重达到19.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8%,较上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到10.8%。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动能增势迅猛,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159.3%;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48%。
二是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依然较大,发展后劲增强。服务业投资增长24.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7%,拉动全市投资5.5个百分点。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市施工项目1645个,完成投资增长11.6%。其中,10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95个,同比增加39个,完成投资增长78.1%。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以及济莱高铁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将有力支撑全市投资增长。
三是企业发展预期向好。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尽管是持平的,但是环比上涨0.5%,说明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预期景气指数为145.5,预期信心指数为141.5,处于较高景气区间(120-160),这一切都表明市场预期和信心增强。
总的来看,尽管外部环境比较严峻复杂,但我市发展总体稳健,并有条件、有支撑、有信心使全年经济运行保持一个平稳发展态势。
记者:谢心竹 张茜 编辑:孙伟